客服热线18008665020
当前位置: 主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清障车动态>

口述历史| 彭添成:创业24年只做清障车 粤海如何成为行业龙头?

来源:专用汽车杂志 作者:未知 时间:2020-04-27 浏览次数:

谈起24年的创业历史,广东粤海汽车有限公司(简称粤海)创始人——董事长彭添成觉得粤海经历坎坷。

二十四年的成长历程中,粤海先后经历了多次主打产品的更迭、几次竞争风波以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粤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是什么成就了粤海今日清障车的龙头地位?

在位于佛山南海区的办公室里,董事长彭添成接受了我的访谈,以下是他的口述:


11.jpg

Part 1
几经摸索最终找准定位

粤海的前身是1984年九江汽车实业公司组建的九江进口汽车维修中心,当时只是一家主营业务为皮卡修理厂的乡镇企业。

后来到了1987年,在清华大学的推荐下,我们和江西消防车辆厂、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合作,生产了两台吉普车。当时这两台车我们是以江西消防车辆厂粤海分厂的名义生产的,这台车出来以后,由于市场反响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并没有给两台车上公告,只是做了样车。

12.jpg

接连两次的失败,我们也在不停地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适合市场?我的想法是,我们做的产品不能太高端,要做那种技术含量一般而且很容易上手的产品。

我们当时想到的第一款产品就是皮卡,因为皮卡的装配相对比较容易,于是便在台湾买到了皮卡零部件,用来组装。

1991年我们与湖南汽车制造厂合作,利用湖南汽车制造厂A6450底盘和资质生产皮卡,当时的厂名叫湖南汽车制造厂粤海汽车改装厂,产品为“粤海·湘江”牌双排座轻型客货车。

1994年,随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希望我们独立成为底盘厂家,独立生产,于是企业更名为粤海汽车改装厂

13.jpg

1995年拿到生产资质之后,我们遇到了经济形势的转型。随着国家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大,一大批合资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乡镇企业普遍萎缩。

因为缺乏资金,粤海汽车改装厂生产和销售逐渐走入下坡,销量从原来的每个月100多台一直下降到20、30台,后来甚至到了2、3台的地步,而与此同时长城汽车、日产汽车等一大批皮卡企业迅速崛起。

14.jpg

面对这种窘境,企业必须面临转型。当时正巧我们所在的九江镇有一条街走私车交易日益红火,为了维持企业的运转,我们便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门市部,售卖轿车的配件。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年。等到1996年的时候,市场形势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愈加激烈,养活一大帮子人非常困难。没办法,我们又得寻找新的出路。

我当时的考虑是尽快找一个产品,让企业重新办起来。我们当时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结果。后来我便想到了1987年一起研发吉普车那帮清华大学的教授。

打定主意后,我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和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那帮教授一起吃饭座谈,席间我给教授们说了我们目前的现状:有着自己的厂房和一帮做过汽车的工人,但是就是不知道做什么产品

他们商量了半天,结果出乎意料的一致:那就是做专用汽车

清华大学的教授告诉我,专用汽车与乘用车不同,产量一下子就要二三千台,一两台都可以生存,而且专用汽车启动资金不高,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去发展。

15.jpg

我便问道:专用汽车那么多品种,究竟哪个适合我们呢?

当时他们每个教授手头上都有好几个专用汽车项目,有环卫车、防弹车等,大家各说各的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后来有一个任教授给我说,彭总,要不你们做清障车,我觉得这个项目适合你们。

那时我对清障车一点概念都没有,便随口问道:什么是清障车?

任教授说这种专用车在美国已经很流行,是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后来他给我比划了半天,我才终于明白这种车在我们广东叫拖车。

我从北京带了一大堆资料回到了广东,当时我的手头上有好多个选择,但是我优先的选择仍然是清障车。因为任教授提出这个项目汽车越多、公路越多就发展越快。

当时国内的公路还没有现在这么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里程也比较短,汽车进入普通家庭更是不敢想象。但是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这么一天,高速公路和汽车能像美国看齐。

16.jpg

选定了项目之后,我便在公告里查找国内有多少厂家,查找之后把我吓了一跳。国内只有北方交通上了公告,其他几家企业有公告但是没有产品。

一定要做出自己的产品,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997年,我、还有公司的生产副总以及清华大学的张教授三人准备前往美国考察产品,结果等到启程的时候,我的签证却没有批下来。

因为我当时已经取得了香港和广东的双重身份,美国领事馆说我身份不明,所以不予通行。美国之行没去成,我便嘱咐张教授和生产副总,一定要帮忙考察,把大中小三个车带回来。

17.jpg

他们去了美国之后,找到了全球最大的清障车公司米勒公司,并买了大中小三个车型,然后装了四个货柜运回来。

我本人是学机械工程的,对产品有着一种浓郁的感情。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们制作的第一台车一定要跟全球最好的车看齐,所以买回来之后我们立马学习米勒公司技术,进行仿造。我们希望粤海能高起点,与国际同步发展。

18.jpg

经过反复地摸索之后,1997年粤海清障车正式下线,我们研发出了3吨拖吊连体清障车、3吨和5吨的平板清障车以及8吨的拖吊连体清障车,上了5个产品目录

刚开始几年产品销量很不景气,那时候清障车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国内对清障车的使用几乎处于空白,高速公路很少有购买清障车的意识。我们便频繁与客户沟通,引导他们购买清障车。

由于市场容量很小,我们和北方交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拼公关拼人力,为了一个订单付出很多。那个时候也没有品牌的意识,不像现在大家一提起粤海都很认可你的品牌。

19.jpg

Part 2
多次遭遇人才风波

1999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粤海公司也面临企业转制。我们的转制以2001年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

在1999年~2001年期间,企业转制后,我们与政府合作,其中政府占60%股份,我们占40%。但是这两年的合作,我们彼此合作地不愉快。

由于账面亏损600多万,所以2001年粤海公司再次进行转制,政府退出股份、退出经营,由我来全面接手企业,粤海公司至此变成一个纯民营性质的企业,企业也逐渐走向正规。

20.jpg

企业第二次转制不久,我们便遭遇了第一次人才风波。有一家企业挖走了我技术部五六个人,打算开发清障车产品。当时我们企业刚刚转型完毕,百废待兴,好几个技术骨干被挖走对我打击很大。

当时清障车市场需求很小,整个市场一年下来都没有500台。平均每个厂的月产量都不到20台。所以我就给销售团队讲,我们一定要在市场上取得主动,跟紧订单。

21.jpg

2003年,我们遭遇了第二次风波。当时我们技术部的一位负责人接到另一家工程机械巨头的邀请,去研发清障车。

有了这两次冲击之后,我便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人才留下来。当时企业人心不稳,急需整顿。为此我便提出了“留心工程”,在企业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中层骨干买车买房,条件是签十年的合约。

“留心工程”第一批共受益30多人,对企业的团结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2.jpg

然而让我未曾料到的是,随着海外市场的发展,第三次冲击再次向我们袭来。

2005年开始,我们清障车开始出口加拿大,当时我们在加拿大有个代理,主要负责我们产品在加拿大的销售。刚开始我们的合作很愉快,后来他提出要我们派出一些员工到当地协助装配,我便先后派了两批人去加拿大,其中不乏有享受“留心工程”的技术骨干、车间焊接工艺、装配工艺最好的工人。

我原本的初衷是派他们去海外提高当地的装配水平,可不曾想,这批员工在加拿大受到了代理商非常好的招待,给他们经常培训英语,带他们去旅游,时间一长,代理商就告诉我他想在加拿大建厂,生产清障车,而且拉走了我在加拿大的全部人马。

我当时一愣,因为在这个行业这么久清障车并不是那么好做。虽然外观上看似很简单,但是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最终这个厂还没有持续一年半就在加拿大解散了,后来这个代理商又拿着设备在湖北找合作以失败告终。

23.jpg

2005年之后,随着清障车行业发展迅速,我们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产品供不应求。为扩大产能,企业重新扩建并搬入新厂区之后,产能大幅提升,粤海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9年,随着第一批“留心工程”合约的到期,享受此待遇的所有人员都拿到了房产证,同时企业的第四次冲击也悄然也由此而来,不少骨干也在合约到期后,跳到其他企业,其中有一些甚至拿走了设计图纸,让我十分痛心。

从粤海建厂至今,人才风波接踵而至。一度我也很难过,也有担忧,现在我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人各有志,强留不住。企业只要有明确的目,良好的管理机制,明确的定位,事来可以稳步向前推进,人才可以不断培养

Part 3
专注是粤海成功的基石

粤海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成长的,期间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现在,我们从事清障车行业已有24年。

在这24年里,我们的产品多次被对手模仿、期间还为此打了不少官司。但是相比产品的模仿,我最怕的是人才的流失。

24.jpg

在这几年里,见证了不少竞争对手的兴起、发展乃至最后的衰落。很多人问我粤海这么多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清障车生产的企业,在大家还没有看到曙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展。粤海的发展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我们每一步的发展都有着坚实的基础,技术、市场等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逐渐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形成了体系。

地利。我很庆幸粤海能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兴起,频临港澳、靠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便于用户的接受和产品的出口。

人和。粤海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整个团队的努力分不开的,我们整个公司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先后实施了几批“留心工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为我们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粤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不少诱惑。但是我这个人对事比较执着,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会一直走下去。专用汽车产品那么多,很多产品比清障车有更高的产量和利润,不少竞争对手也纷纷拓展产品类别,在多个领域齐头并进

微信图片_20200427092920.jpg

2018年彭添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行业授予的

17位“中国专用汽车领军人物”之一

但是粤海这么多年,一直专注于清障车,我们做到了资源不分散,把全部的资源放到了清障车,更没有投向房地产等比较热门领域,因为我知道如果清障车做不好,其他的也做不好。

2008年之后,专用车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期,很多企业开始扩建产能,为了争取订单,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粤海公司并没有放弃自己高端的定位,为了产品的品质,我们宁可放弃一些低端市场,也不会损伤我们的品牌

25.jpg

我们的发展始终是稳健的,我希望企业的发展是一步步往前走,提高忧患意识,通过产品研发,逐渐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步一步地领先对手。

美国花了一百年的时间才修建了十万公里的高速,而中国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六万公里。今天,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高速公路要赶上美国还需二十多年的时间,所以清障车行业依然充满着魅力和憧憬

微信图片_20200427092928.jpg

全球清障车巨头——美国的米勒公司已经有百年历史,我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打造中国清障车行业的“百年老店”。

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转载请附带本文网址://www.capitolpatent.com/news/64669.html

专汽网[www.capitolpatent.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汽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专汽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专汽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删除。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同时为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信息,专汽网从即日起诚征好稿,投稿邮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